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16人负责480名患者……在过去这段时间,大家目睹新冠病毒在不断挑战医护人员的极限。我们总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医疗抗压能力,成为城市应对疫情最重要的底牌之一。
于是,医生、护士、床位、医院数量就都有了具象的意义,它们不仅意味着市民平常求医问诊的容易程度,更决定着一个地区应对流行性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医疗体系最大的挑战,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840万张床位、1442个三甲医院……中国有近14亿人口,但基本局限在1442家三甲医院,这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1442家三甲医院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省会城市,但北上广三甲医院超过一半的不是本地的病人,都是外地的病人。
市场调研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依据是通过构建了更具综合性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包含拥有医生数和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基本医疗条件)、医院床位数和每万人医院床位数(基本医疗条件)、三甲医院数(优质性医疗资源)和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覆盖率(包容性医疗覆盖)6项分项指标。
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均值为 0.180,变异系数为0.714,中位数为0.155,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总体水平偏低。我国仍有半数以上城市的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在均值水平以下。
市场调研公司从2019年医疗硬件环境竞争力指数看,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成都、太原、重庆、杭州、西安位居前十名。从前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看,四个直辖区全部位居其中且排名较为靠前,北京位居首位,其余均为省会城市。除十强外的城市排名中,省会城市也同样领先。
市场调查公司从拥有医生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杭州、天津、武汉、济南和石家庄,在人口规模方面均为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在行政等级方面,直辖市与东部省会城市领先优势明显,且均为一、二线城市,表明其医疗人员资源总量较为充足。
从医院床位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重庆、上海、成都、北京、郑州、广州、武汉、哈尔滨、长沙和杭州,主要以东部与中部城市为主,以省会城市与直辖市为主,人口规模方面均为超大与特大城市,且一、二线城市较多,排名较为领先。
从每万人床位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长沙、太原、郑州、攀枝花、昆明、西宁、成都、鹤岗、乌鲁木齐和雅安,主要以中西部城市居多,中、西部省会城市优势明显,人口规模方面主要以Ⅰ型和Ⅱ型大城市为主,且均为非一线城市。
调研公司从三甲医院数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深圳、西安、杭州、太原和南昌,东部地区仍然居多,在人口规模方面超大城市占主体,行政等级方面直辖市与省会城市依然优势突出,且前十城市均是一、二线城市。
调查公司从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覆盖率指标排名看,前十位城市分别是宿州、枣庄、荆门、淮北、韶关、湛江、张掖、伊春、双鸭山和邢台。
很容易看出,国内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和省会城市,进而导致很多患者到省会城市、北上广看病。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95%都分布在基层的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但数量庞大的基层医疗机构并未有效发挥作用,2018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床使用率只有51.9%,乡镇卫生院要稍高一点,也没超过60%。
当下我们需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能力,让大量的社区医院能够起到合理分流病人的作用,加大分级诊疗的力度。近年来跨境医疗、远程医疗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看病途径有效的补充。既可以解决部分人群看病难的问题,有效减轻社会压力,对于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压力和社会问题意义重大,对促进中国大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优化医疗服务产业链结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