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其拥有很大的便利性。乘客打车不需要到马路边去拦车,只需要通过手机预约或者实时叫车,便可以在原地等待车辆的到来。因而深受国人的喜爱!2019年的网约车市场看似平静,不再有大规模的补贴,新玩家入场也不再声势浩大,实则每个平台都将目光放在回归服务本质的品质较量上。
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网约车市场整体交易金额达3044.1亿元,环比增长3%。受到宏观经济放缓、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放缓,进入规范化调整期。在活跃用户规模方面,截至2019年12月,中国网约车市场乘客端活跃用户规模为10081.6万,同比下降0.73%,但相比于年初1月份实现6.5%增长。此外,2019年12月司机端活跃用户为2051.7万,相比于年初增长19.8%。中国网约车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在波动中呈现回暖态势,表明网约车行业玩家正逐步调整并适应政策监管环境。
市场调研了解到,目前整个网约车市场大致存在三种模式,第一,以滴滴为首的C2C轻资产模式;第二,以曹操、T3出行为首的B2C重资产模式;第三,以美团、高德地图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聚合模式。而用户的第一需求是能快速地打到车,这要求运营公司有足够的运力,第二需求才是打了一辆比较好的车。从这个角度来看,C2C的模式明显优于B2C模式。预计以后出行领域既有全国性的公司,也有区域性的公司,既有B2C的模式,也有C2C的模式,模式会比较多元化,包括多种业态的公司。
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网约车市场保持“一超多强”市场竞争格局。滴滴出行凭借9252.9万用户规模,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独立专车APP中,首汽约车活跃用户规模最高,达411.5万。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网约车市场腰部力量出现迭代。T3出行、欧了约车、东风出行等网约车市场新进入者,凭借较快发展速度,跻身网约车市场乘客端活跃用户规模TOP10榜单。而2018年度网约车前十榜单中的神州专车、斑马快跑等企业排名有所下滑。
2019年数据显示,国内网约车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3.92亿,即将迈入4亿的关口。这在许多人看来,网约车才是出行行业的未来!而出租车早已经过时甚至说将要被淘汰掉了?但是出租车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受待见,目前国内部分城市仍旧是出租车比网约车要多!为什么网约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又走在时代前沿,网约车的载客量依旧比出租车少呢?
其一出租车在国内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国内网约车自2010年起算,到现在也仅发展了10个年头。出租车行业在许多方面都要比网约车行业更加完善。其二现在许多的出租车也赶上了时代的潮流,也都实现了通过网络预约接单。网约车的最大的优势正在被出租车逐近赶上!其三出租车除了可以网上接单外,还可以巡游路边载客。而网约车仅能从平台接单。出租车的接单方式比网约车更加灵活,获客渠道更多多样,这也是出租车订单比网约车订单多的一个原因。
市场调查数据还显示,2019年,滴滴平台的女性司机超过了30万。有32%的女性司机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而开网约车是女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平均而言,女性司机开网约车的收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40%。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还有70%的女性司机业余时间主要从事做家务,该比例比同样开网约车的男性司机高出23%。从就业比例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女性司机就业比例更高。其中,女性司机占比排名前三名的地区分别是云南、内蒙古和新疆。
网约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延长了女性的就业生命周期。女性网约车司机平均年龄为39岁,男性为37岁。其中40岁以上的女性司机占比达46%,比男性高11%。网约车行业使得这部分女性得到了再就业的机会。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司机是兼职的状态。她们中的39%还从事着微商网店、教师、外卖骑手等各类职业。
市场调研还发现,70%的女性司机选择网约车是因为时间自由,也有一部分认为这份工作轻松无压力,给自己打工既有成就感,也能享受驾驶的乐趣。53%的女性司机认为开网约车可以使她们经济独立,变得更加自信,而关于这个回答的比例要高出男性25个百分点。
2019年,监管仍是网约车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但刨除上海等城市,监管总体上趋向包容,由于双证和合规性的存在,网约车市场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据交通部公布的数据,19年全国核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还不到100万本!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全国的网约车司机中还有九成以上的不合规网约车!
截止12月,近20个城市修订了当地网约车政策,对三证和本地户籍限制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调整。在第三方平台之外,车企进军网约车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进入出行市场。
可以预测,2020年,网约车平台因不合规司机被罚的消息仍会不时出现,但在中国,新行业的发展速度始终快于监管的完善速度,这是未来网约车的变数所在,也是机会所在。毕竟,这个行业,从来不缺玩家。高德已经为网约车组建了客服部门,美团的网约车平台团队也在暗中完善。2020年,出行领域或将迎来生机。整个行业将进入考验产业链和核心技术掌握能力的产业变革期,5G、大数据、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重塑我们未来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