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358315
Article Details
HKR RESEARCH

你身边的专业咨询顾问


热线:400-8358315

 
青少年蓝皮书市场调查报告: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9.2%
来源: | 作者:pmo6c2374 | 发布时间: 1271天前 | 3279 次浏览 | 分享到:
蓝皮书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
9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蓝皮书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
市场调查公司了解:今年的蓝皮书是基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第10次全国调查。2019年10月份开始,2019年12月-2020年1月调查执行。本次调查组在全国抽样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抽取90所中小学校7至18岁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就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对互联网的认知和态度、网络社交和自我表达、网络素养和网络保护等状况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万多份。
市场调研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对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数据发现,8岁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增多, “全民上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显著标签。
其中参与调查的未成年人平均网龄超过6.3年,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平均年限达到4.87年,最长的达到15年。
在使用设备方面,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设备,超过80%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随着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设备的发展和普及,12.4%的未成年人开始使用智能机器人上网,使用智能手表上网的未成年人达19.9%。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京、沪两地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较全国平均年龄更早,京沪地区的中小学生互联网运用状况虽然和全国基本相似,但在网络学习、搜索信息等主动运用网络能力方面要高于全国水平。以参与网课为例,尽管北京小学生不参加网课的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参与网课学生平均上网课时间更长,在英语和编程科目的学习水平上也显著高于全国水平。
市场调研显示,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日常语言和行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累计超过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流行语(经常使用+较多使用+有时使用,62.2%),仅有9.8%的未成年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另一项数据表明,只有三成(33.2%)未成年人从不模仿网上的行为,五成未成年人学唱网上流行歌曲,近两成(19.5%)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说话的方式。而对网上流行的娱乐活动、网上流行的东西、网络游戏中的人物、网上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会模仿或购买。
调查结果显示,在未成年人喜爱的“网红”中排名前20位的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娱乐明星类;二是网络游戏解说和电竞选手;三是短视频创作红人;四是带货主播。另约有两成人(17.6%)与自己的偶像或明星在网上有过交流。此外,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对未来的职业期待这一问题上,明星(18.0%)、游戏玩家(17.2%)高于科学家(14.6%)、医生(13.3%)、企业家(12.0%)等,网红(9.4%)高于作家(9.0%)、工程师(5.9%),艺术家(18.4%)高于企业家(12.0%)、高级干部(11.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成年人对娱乐明星、游戏玩家及网红等职业的认可。
未成年人使用网课的情况怎么样?网课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有帮助吗?市场调研显示,在线学习以37.0%的比例位列未成年人上网目的的第3位,与2017年(13.4%)相比提升显著。这说明近年来在线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
调查报告显示, 50.1%的未成年人对网课表示“一般”或“不喜欢”,而对网课表示“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的占43.6%。对网课的喜爱程度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且乡镇学生对网课的喜爱程度也低于城市学生。而在网课的作用上,65.6%的小学生认为网课提高了成绩,与对网课的态度相似,初中生和高中生对网课的作用认同的比例逐渐递减,体现出网课对学生的影响也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渐减弱。
长时间网课对学生视力的影响值得关注。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主要通过手机上网,占比达到75%以上,而用电脑上网的未成年人仅占14%。按一节网课40分钟计算,大部分学生在疫情期间每天用手机连续听课4~6小时,时间过长,上课效果不太好,且手机屏幕较小,易造成未成年人视力损伤。
蓝皮书还建议,要从未成年人的网络主体地位出发,国家、社会、家校、网络平台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从法规制度、社会风尚、教育规划、抚育理念、行业规范等方面共同发力,弥合差异,完善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适合的网络内容,建设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安全使用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