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场调研公司了解:共享经济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经济模式,“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图书”、“共享汽车”等都是共享家族中的一员,它们不知不觉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甚至我们所熟知的胶囊旅店和私人民宿也是共享经济中的分支部分。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是我国共享经济深度调整的一年。受到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显著放缓,直接融资规模也大幅下降。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达32828亿元,同比增长11.6%。直接融资额约714亿元,比上年下降52.1%。其中,生活服务、生产能力、知识技能三大领域共享经济交易规模位居前三。
共享经济在稳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整体就业形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共享经济领域就业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平台员工数为623万,比上年增长4.2%;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8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800万人,同比增长4%。
市场调研显示:共享经济在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促进消费方式转型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2019年,出租车、餐饮、住宿等领域的共享经济新业态在行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37.1%、12.4%、7.3%,比2016年分别提高了20.5、7.8和3.8个百分点;网约车、外卖餐饮、共享住宿、共享医疗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分别达到47.4%、51.58%、9.7%、21%,比2016年分别提高了15.1、21.58、4.7和7个百分点。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行业各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共享经济行业,受冲击最大的是共享住宿、交通出行、家政服务等线上线下融合程度高且必须通过线下活动完成整个交易闭环的领域,平台企业的订单量和营业收入大幅减少;共享医疗、教育、外卖餐饮等领域,得益于消费活动向线上的迁移,平台用户数量和交易量猛增,出现了与大势逆行的小高峰。长期来看,共享经济发展“危”中藏“机”:抗疫期间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深化,人们的在线消费习惯得到进一步培养。
市场调查还发现:共享经济可以解决资源供需不匹配问题,促进资源实现更有效配置。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共享员工、共享办公等新业态表现活跃,实现了企业、个人、社会多方共赢,成为经济运行的亮点之一。共享经济可以通过较低成本实现资源流通,进而为双方节约了劳动力、办公用房等要素成本。有专家指出,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新模式、新业态,孕育了经济发展新动能,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多方面效益。未来,共享经济模式将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各方应群策群力,共同应对,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尽管共享经济在我国表现活跃,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认识不统一、制度不适应、保障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一些地方的监管政策与共享经济发展的特点不适应、不匹配,对共享经济衍生出的新业态新模式特性认识不够,仍然采取过去监管传统行业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共享经济发展。此外,一些地方对共享经济的发展盲目跟风、盲目崇拜,一些地方把共享经济作为商业炒作和资本套利的噱头,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不利于共享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鼓励和支持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发展与监管并重,积极探索推进,加强分类指导,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协同治理,健全法律法规,维护公平竞争,强化发展保障,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加快探索建立政府、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共享经济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同时,强化地方政府自主权和创造性,做好与现有社会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衔接,完善共享经济发展行业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
2020年,“共享”已经不是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话题了。但是在这一轮淘汰中还能够“存活”下来的共享项目,是不是才是真正最符合市场需求和用户痛点的产物?